肩上压着23个项目的大忙人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最不想放弃的尝试是翻拍经典音乐剧《西区故事》。这个他心心念念了近十年的项目,或将在今年夏天开机。翻拍经典音乐剧,并不是斯皮尔伯格一人的独乐乐。除了《西区故事》外,曾执导了《国王的演讲》的汤姆·霍珀把目光瞄准韦伯的经典音乐剧《猫》,“霉霉”泰勒·斯威夫特和“老爵爷”伊恩·麦克莱恩加盟其中;年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得主《身在高地》则被华纳以万美元购得电影拍摄权,由去年因《摘金奇缘》而名震一时的华裔导演朱浩伟掌镜。由此看来,至少在-年间,基于经典音乐剧改编的电影会迎来一次集体的小爆发。相比之下,音乐剧改编电影在国内几乎是零存在,因为音乐剧市场在国内即便有高品质的爆款综艺加持,却迟迟未能打响,总而言之是小众的代名词。《身在高地》音乐剧而好莱坞则自始至终与音乐剧有着天然的连接,因其改编的歌舞片更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这也难怪72岁的斯皮尔伯格会乐得从时光深处,重新打捞从未褪色的记忆。《西区故事》,音乐歌舞片的高峰从年算起,斯皮尔伯格60年的导演生涯还有什么没拍过?想来想去,好像还真是缺少了一部音乐歌舞片。早在15年前,斯皮尔伯格便已拿到了《西区故事》的故事改编版权。随后的十年时间里,他一直在考虑如何改编这个故事。他找来老搭档托尼·库什纳。托尼参与了斯皮尔伯格千禧年之后最好的两部作品《慕尼黑》、《林肯》的编剧工作。年,FOX要和斯皮尔伯格合作《西区故事》的消息不胫而走,名导配名片是不错的噱头。只不过,筹备时间是相当漫长的,因为他太忙了。截止当前的这五年时间里,斯皮尔伯格执导并监制了四部电影、一部剧集,另外单独制作了N部影视剧。斯皮尔伯格团队在逼仄的时间里,完成了剧本和选角。背后的动力不仅因为斯皮尔伯格是《西区故事》音乐剧及电影版的忠实粉丝,也因为经典的永恒魅力。虽然50、60年代被认为是好莱坞歌舞片类型的一个终结点。因为30年代的后台歌舞片、40年代的歌舞浪漫喜剧潮流渐退。而事实是,在50年代高预算的、成功的百老汇音乐剧正与好莱坞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好莱坞与百老汇缘分:第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百老汇的旋律》对于一直热衷于翻拍、炒热各类IP的好莱坞而言,百老汇上那些场场爆满的音乐剧,是取之不竭的原石。而且这些原石有着非凡的魅力,不仅受大众青睐,也受奥斯卡认可。如果从获奖角度来看,年代的歌舞片是巅峰。《西区故事》()、《窈窕淑女》()、《音乐之声》()、《雾都孤儿》()四拿奥斯卡最佳影片。《窈窕淑女》《西区故事》则是年代歌舞片巅峰的开启者。在当年的奥斯卡上,它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十项大奖,至今未有歌舞片能出其右。《西区故事》的音乐剧诞生于年,是百老汇的经典保留剧目。它的成功在于编导杰罗姆·罗宾斯将现代戏剧、现代歌舞、现代芭蕾和谐地融为一体,为现代歌舞片开辟了一条新路。版《西区故事》尽管整个故事来自于经典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模式,但在结合了60年代美国社会的现状后,把环境设置在纽约曼哈顿西部贫民窟的街头。“街头歌舞片”成了一个不小的卖点。白人领头的“火箭”帮和另一个由波多黎各人带头的“鲨鱼”帮势不两立,决斗时有发生。身处两个敌对帮派的一对年轻人相爱了,结局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是场悲剧。街头生存、种族歧视问题、悲剧结尾,《西区故事》不同于惯常意义上的歌舞片中的套路,男女双方发生矛盾,在几出唱唱跳跳后迎来的合家欢,悲剧给了歌舞片更加隽永的味道。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斯皮尔伯格翻拍《西区故事》,都是不错的选择。当然,对于波多黎各人除外。今年1月份,斯皮尔伯格和编剧库什纳低调地前往波多黎各的圣胡安,在大学校园的一个小剧场内和当地人一同对话。版《西区故事》对于台下的波多黎各人而言,为何要拍摄《西区故事》是他们最不解的。因为《西区故事》中波多黎各人的形象是一帮刻板而狂热的拉丁后裔,是头发油腻、挥舞着弹簧刀的帮派成员,这些颇有种族歧视意味的形象如果放在今天,是不会令作品成为经典的。这个问题也是卡在当代电影创作者心上的一把尺,“政治正确”敲打着创作者的心门。当创作者面对另外一个种族时,自然会紧张。这是斯皮尔伯格和库什纳在重塑经典时,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经典音乐歌舞片,离中国有多远?想必对于斯皮尔伯格、汤姆·霍珀以及朱浩伟来说,如今拍歌舞片所对接的不单单是北美市场、欧洲市场。因为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是致命的。视效大片已经在中国市场走出了一条可复制的成功路,那对于歌舞片呢?有据可考,在国内创下最高票房的歌舞片是真人版《美女与野兽》(5.9亿),其次是《阿拉丁》(3.67亿)以及奥斯卡加持的《爱乐之城》(2.47亿)。国内的话,年,周杰伦的一部《天台爱情》(1.19亿)卖的是“周杰伦”的个人品牌,因为排在华语歌舞片第二位的《华丽上班族》票房还未到万。基于以上的经验,很难确切地讲明,国内观众进影院看这些影片,真的是因为歌舞形式,而不是冲着迪士尼、文艺浪漫、获奖佳作、偶像效应等因素。这或许是因为,国内的歌舞片发展是断层的。民国时期,歌舞片的形式多样,有配唱片以及从好莱坞那里习得的简化版歌舞片,比如《柳浪闻莺》等。建国后,歌舞片多与各民族特色相结合产生,比如《刘三姐》、《阿诗玛》、《五朵金花》等。文革期间的样板戏(舞台艺术片),现在看来也不乏歌舞经典。比如《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真正进入80年代后,或许是被样板戏的模式禁锢太久,歌舞片逐渐消失在国产电影当中。年,文艺如蔡明亮,在《天边的一朵云》里拍出了歌舞;野心如陈可辛,一部《如果·爱》成为了年后,华语电影最重要的歌舞片。《如果·爱》内地也不是没有过尝试。年,华谊兄弟和迪士尼合作,翻拍了迪士尼经典系列片《歌舞青春》。意料之内,中国版惨败。从歌舞到故事均透着不接地气,至此再无内地团队尝试歌舞片创作。而今年6月底刚上映的、王祖蓝自编自导自演的歌舞片《你咪理,我爱你!》票房甚至未过百万。斯皮尔伯格的《西区故事》能撬开中国的歌舞片市场吗?确实太难了。最近便有一个经典对比例子,《阿拉丁》在国内成绩实属一般,而在日本和韩国则相当受欢迎,两国分别位列《阿拉丁》海外票房的前两位。同属东亚国家,国内与日韩在歌舞片审美上的巨大差异,与观众的审美趣味分不开。因为歌舞片不单只有故事的讲述、养眼的演员,还需要观众对舞台程式有欣赏力、对音乐有鉴赏力,这背后需要长久的审美培养,而国内的音乐剧环境、歌舞片市场确实不具备此种能力。路漫漫,国内歌舞片市场的开拓,任重而道远。-FIN-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uana.com/shazy/11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