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号上篇文章存在一些派生问题,作者由此敷衍成篇。关于清末义和团抵抗运动(时称“义和拳”,又被统治阶层蔑称为“拳变”、“拳乱”或“拳匪”)的神话演绎,作为“前置文本”,不仅存在于港产功夫片及其背后的民族主义运动中,也存在于中国当代性别问题的场域里。例如,美国学者柯文在《历史三调》中特别梳理了在年代,“红灯照”(义和团的女性组织)被正面书写为“中国女权运动先驱”的历史。无独有偶,在当下中国的意识形态现场中,义和团的幽灵依然没有离开性别议题——甚至以一种看似不严肃的“玩梗”,服务于某种严肃的政治企图。“一开口就知道是老拳师了”、“女拳出击”、“打拳警告”……“女拳”是如今最常见的负面话语(类似词语还有文末将提及的“田园女权”),用来对“女权-平权”相关言行进行讽刺、解构。本文无意直接处理“女拳”符号的所指,它囊括着从自我附属化的消费主义话语,到真正激进的女性解放实践,以及二者之间的无数行动和言说;具体情况则随其使用者所焦虑和嫉恨的对象而论。本文所要分析的是,“女拳”这个“能指”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潜文本”是什么,以及这种潜文本对这个词语的政治倾向与政治潜力的规约。早期TVB电视剧中女性拳师的正面形象

一、词汇来源探究

年3月,TVB制作首播电视剧《女拳》,制作方介绍称“本片讲述了黄飞鸿第四任妻子莫桂兰的故事。莫桂兰,一代宗师黄飞鸿之妻,一介女流如何在龙蛇混杂的地方立足,最后闯出名堂,以毕生之力,发扬黄飞鸿的侠义精神。”年8月14日伦敦奥运会期间,《东方早报》一篇题为《女拳入奥难改边缘化现状》将“女拳”仅仅作为“女子拳击”的简称。以笔者所见,最早的“女拳”话语,恰恰首先是由认可女权主义的人,从正面使用的。乃至到年,有自媒体开始以此命名。“‘女拳’是囊括了脱口秀、时评文章、辩论赛在内的多元文化产品,其核心产品是由PGC(专业视频生产团队)打造的‘知识类女性网络脱口秀’,由作家陈岚担纲主持,通过女性视角品评社会文化,以期形成思想上的碰撞与搏击。作为‘女拳’推广的主阵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uana.com/shazy/8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