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考研干货真题名词解释
.bizsvr_00{font-size:16px;white-space:normal;max-width:%;min-height:1em;color:rgb(62,62,62);;;;;;;;;}.bizsvr_01{margin:5px;font-size:16px;white-space:normal;max-width:%;box-sizing:border-box;color:rgb(62,62,62);;;;;;;;}.bizsvr_02{margin:5px;max-width:%;box-sizing:border-box;border-width:initial;border-style:none;border-color:initial;word-wrap:break-word!important;}.bizsvr_03{max-width:%;min-height:1em;text-indent:2em;line-height:3em;box-sizing:border-box!important;word-wrap:break-word!important;}.bizsvr_04{max-width:%;box-sizing:border-box!important;word-wrap:break-word!important;}.bizsvr_05{max-width:%;color:rgb(68,68,68);box-sizing:border-box!important;word-wrap:break-word!important;}.bizsvr_06{max-width:%;min-height:1em;line-height:3em;box-sizing:border-box!important;word-wrap:break-word!important;}.bizsvr_07{max-width:%;line-height:3em;box-sizing:border-box!important;word-wrap:break-word!important;}.bizsvr_08{max-width:%;min-height:1em;color:rgb(62,62,62);;;;;;;;;;;;}.bizsvr_09{font-size:16px;}.bizsvr_{max-width:%;font-family:宋体;box-sizing:border-box!important;word-wrap:break-word!important;}.bizsvr_{max-width:%;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x;box-sizing:border-box!important;word-wrap:break-word!important;}.bizsvr_{max-width:%;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6px;box-sizing:border-box!important;word-wrap:break-word!important;}.bizsvr_{max-width:%;min-height:1em;color:rgb(62,62,62);;;;;;;;;;;;;}.bizsvr_9{max-width:%;min-height:1em;line-height:25.6px;widows:1;background-color:rgb(,,);box-sizing:border-box!important;word-wrap:break-word!important;}.bizsvr_{padding:5px;max-width:%;font-family:微软雅黑;border-radius:5px;border-width:1px;border-style:solid;border-color:rgb(,,);background-color:rgb(,,);box-sizing:border-box!important;word-wrap:break-word!important;}.bizsvr_{padding:10px;max-width:%;color:inherit;box-sizing:border-box!important;word-wrap:break-word!important;}.bizsvr_{padding:10px;max-width:%;background-color:rgb(,,);box-sizing:border-box!important;word-wrap:break-word!important;}.bizsvr_{padding:10px;max-width:%;min-height:1em;font-size:14px;line-height:1.6em;color:rgb(51,51,51);box-sizing:border-box!important;word-wrap:break-word!important;}.bizsvr_{max-width:%;overflow:hidden;border-bottom:1pxsolidrgb(,,);font-size:14px;color:rgb(84,84,84);box-sizing:border-box!important;word-wrap:break-word!important;}.bizsvr_{margin-top:6px;margin-left:10px;max-width:%;display:block;width:24px;height:24px;float:left;background-image:url("
会议的经过 年1月18日在巴黎市内法国外交部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1月25日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筹组国际联盟的决议。4月24日第5次全体会议通过《国联盟约》。年1~4月,英、法、美、日、意就制定对德和约问题进行讨论,大国间勾心斗角,争论激烈。战后德国的西部边界、萨尔归属、德国赔偿和德国前殖民地的处理等问题均因帝国主义战胜国在分赃中各有图谋而成为和会中的难题。后经妥协,于5月7日将对德和约最后草案文本交给德国政府代表U.von布罗克多夫-兰曹。德国曾几次对草案一些内容提出异议,但英、法等战胜国只对和约草案略做细微的改正。6月28日在巴黎近郊凡尔赛宫镜厅举行《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签字仪式。德国外长H.穆勒等代表德国签字。对德《凡尔赛和约》由是成立(见彩图各国代表在《凡尔赛和约》上的签字)对德国同盟国的和约在巴黎和会结束后另行签署。 在中国人民的要求下,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收回战前德国侵占中国胶州湾、胶济铁路和山东的一切权利。日本竟然要求和会同意把德国的侵华权益转移给日本,并得到英、法的支持。由于美、日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的矛盾,美国对日本的侵华野心起初持暧昧态度,后日本以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和退出和会相要挟,美国转向支持日本。在“五·四”运动浪潮冲击下,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帝国主义列强还秘密拟定了对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和经济封锁计划。 《凡尔赛和约》 凡15部分,条。其主要内容:①领土条款,德国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对比利时放弃奥伊彭、马尔梅迪和毛来斯纳。萨尔区由国联管理15年,期满后举行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萨尔区煤矿所有权归法国。石勒苏益格经公民投票确定其归属(年6月15日公民投票结果,北部归丹麦,南部仍属德国)。波兹南地区和西普鲁士大部分让与波兰。但泽(即格但斯克)成为国联管辖下的自由市,该地关税权、对外关系及保护侨民权属波兰。上西里西亚、阿伦施泰因(即奥尔什丁)和马里安维尔德尔经公民投票决定归属(上西里西亚归属问题造成20年代初德、波之间争端。据年5月德波条约规定上西里西亚工业地区由德、波各占有一部分)。德国放弃默麦尔(一译梅梅尔,今克莱佩达),交予协约国主要国家处置(年3月国联将该地委任立陶宛统治)。②军事条款,德国陆军限于10万人,须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服役期限士兵须12年,军官25年方能退役。取消参谋部,最高司令部职权限于行政事务。海军不得超过1.5万人,舰队只有战舰和轻型巡洋舰各6艘,驱逐舰及鱼雷艇各12艘,禁止建造潜艇。还禁止拥有军用飞机、陆海军航空设备、坦克、重炮、化学及有毒武器。在莱茵河左岸和沿右岸宽50公里地域设立“莱茵非武装地区”。莱茵左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以15年为期。③赔偿条款,赔偿总额留待协约国赔偿委员会于年5月1日前确定,但德国在和约订立起两年内先交付 亿金马克赔款。④德国前殖民地的处置,德国放弃其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国联委任统治”名义瓜分。 巴黎和会结束后,协约国同德国的盟国分别签订了和约,即年9月10日对奥地利的《圣日耳曼条约》、年11月27日对保加利亚的《讷伊条约》、年6月4日对匈牙利的《特里亚农条约》、年8月10日对土耳其的《色佛尔条约》。(见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尔赛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各国根据新的力量对比调整彼此关系。通过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国际盟约》以及会后对其他战败国的和约,以条约法律形式,确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一般关系与制度,即所谓凡尔赛体系。该体系乃是几个帝国主义主要战胜国进行分赃、勾结和暂时妥协的结果。其使命是想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完成的重新瓜分世界的成果巩固下来,组织对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的武装干涉、经济封锁和颠覆破坏活动,镇压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该体系包含着各种矛盾的因素,潜伏着冲突的根源。由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该体系危机四伏,至20世纪30年代终于彻底崩溃。 (王德仁) 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SovietUnion,UnitedStates,UnitedKingdomandFranceRespectiveOccupationofRegionsinGermany 德国重新统一reunityofGermany 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史考研试题 七年战争SevenYears’War ~年间,由欧洲主要国家组成的两大交战集团在欧洲、美洲、印度等广大地域和海域进行的争夺殖民地和领土的战争。年奥地利为夺回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被普鲁士夺占的西里西亚,准备发动对普战争,便与法国结盟。俄国、萨克森、瑞典和西班牙先后参加,结成交战国的一方。英国为与法国争夺殖民地,需要普鲁士在欧洲牵制法国,遂率英王领地汉诺威选帝侯国,同普鲁士结盟,结成交战国的另一方。在欧洲,普鲁士在英国的援助下,派遣7万大军,于年8月进攻萨克森,旋败奥军,迫使萨克森投降。次年5月,俄军攻入东普鲁士,普军败绩。和年英国海军封锁法国海岸,炮击海港,破坏船坞。普军乘势在罗斯巴赫打败法奥联军,继之在洛伊滕再败奥军。年,俄奥联军在库纳斯多夫重创普军,普军损失惨重,投入的4.8万人,最后只剩下人。年英军突袭法国基伯龙湾,消灭大批法军(见彩图七年战争-基伯龙湾海战(年11月))。年俄奥联军占领柏林。至此普军战费趋竭,困难重重。年初俄国彼得三世(.1~.7在位)即位,同年5月与普媾和,退出反普联盟,战局改观。最后,普军击退法奥联军,取得胜利。年2月15日普鲁士、奥地利和萨克森签订《胡贝图斯堡条约》,欧洲战事结束。 与此同时,英法在美洲、印度等地继续争夺殖民地。在美洲,年英军占领魁北克。年法军占领蒙特利尔,完全征服加拿大。在印度,年在普拉西战役中,英军打败亲法的孟加拉的那瓦布。至年,英国完全取代法国,处于绝对优势。法国只保留几个贸易据点(见英国征服印度的战争)。在西非,英军占领塞内加尔的戈雷岛。在西印度群岛,英军击溃法西联军,占领马提尼克、格林纳达和圣卢西亚诸岛。法国被迫媾和,年2月10日英法签订《巴黎条约》,欧洲以外战事结束(见巴黎条约和胡贝图斯堡条约)。 七年战争是普鲁士走向强盛的转折点,也是英国建立海上霸权和殖民帝国的标志。(王荣堂) 地中海协定MediterraneanAgreements 年英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以互换照会的形式订立的两次旨在维持地中海现状的协定。意大利和法国争夺北非,奥匈和沙俄争夺巴尔干,而法、俄都是英国在地中海的劲敌。德国宰相O.von俾斯麦竭力鼓励英国和意、奥合作,力图把它拉进德、奥、意三国同盟共同对付法、俄。年2月12日,英、意约定维持地中海以及亚得里亚海、爱琴海和黑海的现状。意大利支持英国在埃及 的政策,英国支持意大利在北非的政策。英、意要在共同利益问题上实行全面合作,但“这种合作的性质必须由它们在实行合作时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这意味着,一旦意、法进行战争,英国可不予意大利军事援助。奥匈于同年3月24日,西班牙于5月4日先后加入该项协定。史称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在保加利亚危机期间,驻君士坦丁堡的英、奥、意3国大使协议合力支持土耳其抵抗沙俄的侵略。在俾斯麦的推动下。年12月12日英、奥缔结协定。4天后,意大利也加入,3国商定共同维持近东现状,保护黑海海峡和确认土耳其对保加利亚及小亚细亚的宗主权,共同抵制俄国影响在土耳其的增长。并规定:如果土耳其抵制俄国在上述地区的非法举动,3国将立即就应采取的措施取得协议。如果它们认为土耳其串通或纵容俄国的非法举动,就暂时占领土耳其的一些地点,是为第二次地中海协定。协定中没有明确规定英国承担具体的军事义务,由于它坚持行动自由,没有同法、俄发生武装冲突。而随着英、德矛盾的发展,英国转向法、俄,协定丧失意义。(王绳祖) 三国干涉还辽 19世纪末俄、德、法三国为了各自的侵略利益,联合干涉日本,要求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的事件。19世纪末,沙俄为争霸远东,开始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中国东北地区成为沙俄重要的侵略目标。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侵占了中国辽东半岛,并在随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沙俄得知后,立即联合德、法两国对日本施加压力。年4月23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九),俄、德、法三国驻日公使分别向日本政府递交了内容相同的声明,指出:日本割占辽东半岛不但“有危及中国首都之虞,同时亦使朝鲜国之独立成为有名无实”,并“劝告”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占领。在三国的联合压力下,日本政府不得不同意“放弃对辽东半岛之永久占领”,条件是向中国增索赔款三千万两。11月8日,清政府派李鸿章与日本驻华公使林董在北京签订《中日辽南条约》,规定:年11月16日中国将库平银三千万两交与日本后,日军即于三个月内从辽东半岛撤走。日本还辽后,三国以干涉还辽“有功”,向中国索取种种权益。沙俄诱逼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逐步使中国东北地区成为沙俄的势力范围。(李嘉谷) 黑海海峡问题questionofstraitsofBlackSea 蒙特勒会议MontreuxConference 中东战争MiddleEastWars 六·五战争() 杜鲁门主义TrumanDoctrine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扩张计划的总纲。年3月12日,美国总统H.S.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这个咨文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在咨文中他说明了援助希、土的直接原因是美国要接替英国、填补东地中海的真空;进而指出任何国家的人民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都“危害着国际和平的基础和美国的安全”,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抉择;因而宣布“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即美国要承担“自由世界”抗拒共产主义的使命,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他还认为如果丧失希腊,就会立刻危及土耳其和整个中东,“影响不仅远及东方,而且远及西方”。这就是多米诺骨牌理论的早期说法。因此,他要求国会立即采取果断行动,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年5月22日,杜鲁门正式签署《援助希、土法案》。根据该法案,~年,美国援助希、土两国6.59亿美元。由美国出钱出枪,重新武装和改编希腊政府军队。年,在美军军官指挥下扑灭了希腊人民革命。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当时它与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霸权从英国转到美国手中,标志着美苏两国由战时的盟国变为战后的敌国,标志着美国政府第一次公开宣布将“冷战”作为国策。在此后25年内,杜鲁门主义一直支配着美国的对外政策。(李存训) 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史考研试题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WarofSpanishSuccession ~年英法等国为争夺西班牙王位及其殖民地和海上霸权的战争。16世纪时,西班牙曾是欧洲的殖民强国。但16世纪末~17世纪受到英国强有力的竞争,国内经济落后,国势日衰。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二世(~在位)死后无嗣。生前曾立遗嘱,将王位传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之孙安茹公爵腓力,但规定法、西不得合并。奥地利皇帝利奥波德一世企图让其次子查理大公继承西班牙的王位。年法王宣布腓力为西班牙国王,称腓力五世(~在位),同时侵犯西班牙领地尼德兰。英国不能容忍法国独霸欧洲,因而与荷兰结成反法联盟支持奥地利的查理大公继承西班牙王位。先后加盟的还有普鲁士、德意志诸侯国、葡萄牙和萨伏依等。西班牙和巴伐利亚、科隆等选帝侯国等则与法国结盟。同年3月战争爆发,主要战场在意大利、尼德兰、德意志和西班牙。 年反法同盟在奥克斯塔特打败了西、法军队。年的都灵战役和拉米伊战役及年的奥德纳尔德战役后,法军被迫退出战场。英国于年从西班牙手中夺走了直布罗陀。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地区也爆发了拥护奥地利查理大公的起义,奥地利的力量伸延到西班牙的巴伦西亚、阿拉贡地区,高尔韦伯爵H.马絮也从葡萄牙进入萨拉曼卡,迫使腓力五世撤出马德里,查理大公于年7月2日进驻马德里。但法军于年4月25日在西班牙的阿尔曼萨打败高尔韦的部队,占领了巴伦西亚、穆尔西亚、阿拉贡地区,腓力五世实际上统治了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年查理大公再次进入马德里,法国将军旺多姆公爵L.-J.波旁和腓力五世的联军在比利亚维西奥萨挫败查理大公的部队。年战局又转为有利于法国。同年奥地利的查理大公因其兄亡故而继奥地利王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称查理六世(~在位)。这使英国改变了态度,不再支持他获取西班牙王位的要求。荷兰也怕查理大公势力过大对己不利,遂于年4月在荷兰的乌得勒支与法、西签订乌得勒支条约,次年又签订《拉施塔特和约》。腓力五世被承认为西班牙国王。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法国不再称霸欧洲。英国加强了在海上和殖民地的势力。(游长江) 伦敦海峡公约StraitsConventionofLondon 第二次鸦片战争见年试题 意土战争Italo-TurkishWar 意大利夺取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北非属地的黎波里的战争。又名的黎波里战争。爆发于年9月,翌年10月结束。通过战争,意大利获得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 意大利对奥斯曼帝国北非属地的黎波里早就抱有野心。占领的黎波里是意大利争夺地中海霸权,向北非扩张的重要步骤,其行动事先得到英国和法国的支持。年7月发生的摩洛哥危机为意大利的进攻提供了有利时机。年9月28日,意大利政府以其在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的利益受到侵犯为借口,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土耳其同意其进驻的黎波里,遭拒绝后于次日向土宣战。战争开始后,意大利军2万余人在飞机配合下,在的黎波里登陆并控制沿岸,先后占领的黎波里、代尔纳、班加西等地。11月宣布吞并的黎波里。年5月,意海军占领罗得岛和土耳其沿海的多德卡尼斯群岛的一些岛屿。年7~10月意大利在北非发动攻势成功,此时适逢巴尔干战争即将爆发,土耳其处境危殆,被迫让步。年10月15日两国在洛桑签订和约草案,18日正式签订《意土和约》(见洛桑条约),土耳其放弃对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的主权,恢复两地的旧称利比亚,并承认意大利继续占有佐泽卡尼索斯群岛。(方羽) 欧洲经济共同体 又称欧洲共同市场。年3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成员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订《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通称《罗马条约》),年1月1日条约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同时成立。总部都设在布鲁塞尔。年7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及年成立的煤钢共同体的主要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共同体的决策机构是部长理事会,它负责协调成员国的一般经济政策,代表各国政府讨论并决定与共同体有关的所有问题,拥有共同体的绝大部分立法权。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宗旨是通过建立共同市场,使各成员国经济政策逐步接近,来推动整个共同体经济活动的协调进行,促进共同体不断地、平衡地和稳定地发展,提高其生活水平并在各成员国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长远目标是建立经济联盟。 巴黎西方七国首脑会议 指一九八九年七月十四日至十六日由法国、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等七国首脑和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主席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会议。会议在七月十五日发表的政治宣言中“谴责”中国平息反革命暴乱是所谓“中国违反人权的暴力镇压”。宣称要采取中止对华高层政治接触及延缓世界银行的贷款等制裁措施。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七月十七日就此发表谈话,指出七国首脑会议“对中国横加指责,施加压力,对此,中国政府不能不表示极大的遗憾”。《人民日报》于七月十七日以《中国的内政不容干涉》为题发表社论,指出“这种指责是毫无道理的,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中国政府和人民理所当然不能接受。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历了二战后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为共同研究世界经济形势,协调各国政策,重振西方经济,在法国的倡议下,法、美、德、日、英、意等六国领导人于1975年11月在法国举行了第1次首脑会议。1976年6月在波多黎各的圣胡安举行第2次会议时,增加了加拿大,形成七国集团,也称为“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此后,西方发达国家最高级经济会议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了下来,每年一次轮流在各成员国召开。从1977年起,欧洲联盟(当时称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主席也应邀参加会议。 七国经济最高级会议Seven-NationEconomicSummit 太平洋战争PacificWar 请联系新祥旭丁老师 --QQ:--扫描得了白癜风能治得好吗北京最大白癜风医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uana.com/shael/2337.html
- 上一篇文章: NL圣胡安仲夏节最实用的仲夏夜过节手
- 下一篇文章: NL诗当玫瑰和百合,有诗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