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方

教授博士生导师

1.神圣山水画派倡导人

2.原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3.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院长

4.文化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5.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委会副主任

6.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7.意大利安布罗斯学院院士

圣地亚哥之路·第九天

(年8月1日)

从圣多明戈出发,一路平淡无味,沿途风景依昨日葫芦画瓢,不觉之间来到留宿站贝诺拉多。未曾想到的是,一个不足三千人的镇子竟拥有四座教堂!毗邻老旧市政广场的是“圣彼得罗教堂”。

它建于公元8世纪,属罗马古风,17世纪曾遭严重损坏,于18世纪由市政厅出资重修,其重点是正门立面及钟楼。这座教堂控制着老城区的唯一广场,周边是建于20世纪初的石砌拱廊,荫影中布满店家,它们与广场上的杂货排档摊位在争夺顾客。人们摩肩擦踵、熙熙攘攘,好像是北京大栅栏、南京夫子庙的微缩景观。

小镇新拓展部分如同我们的步行来路一样索然无味,标准的建筑样式,在追求居住面积的模块化生产过程中,文化与审美被压缩到最低限度,功能主义之上的利益最大化已成第一律令。一路上的视觉疲劳使我们赶紧从腻味的城区逃入历史,狂走进数百米外的“圣女贝伦路边礼拜堂”。“路边礼拜堂”在中文中没有准确的对应词,大概可翻译为“山庙”或“野寺”;它由布尔戈斯的阿方索八世于年捐赠,里面供奉着贝诺拉多镇的守护神圣安娜、圣何塞、圣霍尔金,专供朝圣者们礼拜之用。礼拜堂的正立面类似埃雷拉风格,里面主祭坛则为巴洛克风格的西班牙变体。

距路边礼拜堂不远便是“圣母马利亚教堂”,建于16世纪,其风格介于哥特式转向文艺复兴式之间。在这座教堂内,我充分感受到神学、美学如何予牡蛎贝壳以升华,从而使其成为具有神圣意义的标识。主堂正立面的华盖和圣人身后的背光,均为贝壳形的有机变换。从图像学角度来分析,变化的尺度始终控制在贝壳—生命之源向光轮—天国标识的转换之中;而贝壳与生命之源相互转化的典例是礼拜洗手池,它的造型呈现为明确的贝壳形,其功能十分明确:让每个进入教堂内的人强烈感受到贝壳的提示作用。贝壳是上帝放在海洋中的礼物,既给予使徒雅各以生命的滋养,又给予他升天后的位格标志,乃至扩展为所有圣雅各之路上的圣徒——圣多明戈、圣胡安、圣贝伦、圣霍尔金、圣皮拉尔、圣尼古拉斯……的标志。

西方世界的朝圣之路“圣雅各之路”

处于小镇边缘的“圣尼古拉斯教堂”,于公元7世纪始建,主体部分于8世纪完成。它应该是贝诺拉多最早的教堂,由于受过严重毁坏而仅剩一个拱门残段,其主祭坛早已被人们移至“圣母马利亚教堂”。但在这残段上,我们能看到教堂肢体语言的强大传递性。在古人心目中,只要是“上帝之城”的形影,哪怕是微小的片段,他们也能清晰地辩识并承传发挥之,这种能力使现时代人不得不深为叹服。

end

刘辉美业

“新视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uana.com/shael/6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