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外教爱海淀靠着白皮囊,一个月挣10万
据说,每五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在学英语。每五个在华外国人里,就有一个在教英语。于是,僧多粥少就难以避免了。外教在哪儿都成了香饽饽。即使在北京这样有数十万外国常住人口的一线城市也不例外。 32岁的波兰人阿烈也是一个在北京工作的外教。来华八年,母语是波兰语的他中文能力从张口结舌混成了油腔滑调。但英文能力按波兰的标准B2很多年了,依然没有什么长进,大概相当于英语六级。当然,在北京当外教是够用了。他很享受在北京的生活。以至于这些年和其它很多旅华日久、乐不思欧的老外一样,总共只回国三次。 “如果你爱一个人,送他来北京;如果你恨一个人,也可以送他来北京。”阿烈这样总结自己对北京的观感。 在很多外国人眼里,去流着奶和蜜的当代中国,在大城市里镀金淘金已经成为人生最实惠的选择。 阿烈租住在通州某个知名休闲楼盘。附近有好几个双语幼儿园,他每周轮轴转着去上课。在幼儿园里教咿咿呀呀的小朋友说些简单的单词、做几个基础的对话,每月的收入就足够覆盖他的基础开销。 “什么是双语幼儿园?有了我,他们才是双语幼儿园!” 这话听着狂了点,却也是事实。双语幼儿园的最大卖点无一例外都在于:小朋友回到家里,告诉父母“今天有个外国老师来教我说英语”。父母听到这话,就确信自己的钱没白花。 阿烈还有机会向家长推销自己,让对方以不菲的价格给孩子开小灶:每周两次一小时的口语练习。地点往往就在幼儿园附近的咖啡馆里,连咖啡点心都包了。 “我手里随时有四五个孩子。”阿烈很得意。 每小时收费-不等,据说这是外教的平均费率。无论如何,靠教英文足以养活这个单身汉,让他惬意地活在北京。时间久了,阿烈对中国家长的心理揣摩越发捻熟。 “你要知道,很多人在意的是那种范儿:孩子和我这个外国人坐在一起说着英文,拍下来发到朋友圈里,有面子!” 在营造虚荣心的关键词里,很多稍有能力的家长确实把“孩子的私人外教”与自己的“发型师”、“私教”、“阿姨”等量齐观。 人们想象不出,阿烈之前去英国旅行,稍微复杂的对话就需要当地朋友的帮忙。他也知道自己的大舌头波兰口音不太标准。即便如此,家长依然要求开小灶时由他教孩子朗读《哈利?波特》。 “他们对英文水平高低没有概念。大部分家长看到英文就害怕,完全托付给老师是普遍心理。” 阿烈有个塞尔维亚朋友阿库也当外教。不过,人家收入比阿烈高不少。因为阿库主要混海淀、昌平的外教圈子。那边码农钞票多,普遍更舍得往教育上砸钱。 阿烈偏爱通州的主要原因是离CBD、三里屯之类的时尚街区比较近。海淀、昌平他也去过,印象始终不好: “感觉像另外一座城市”。 他很清楚,作为外国人,住在北京东边比西边要舒服得多。想到这,他时常为阿库不方便“进城”感到惋惜。不过,他也羡慕人家赚钱更多。 “我们想自己开个英语培训班。让其他老外为我们打工,赚更多的钱。”阿库有点小野心,创业的主意是阿库出的。他还说: “地区文化不一样,海淀昌平创业气息比朝阳通州浓。” 不久,两位斯拉夫老乡又找了个波多黎各的留学生老同学阿洛,三人一合计,移师昌平的上奤路附近某小区租个复式。这个地点紧临海淀和昌平的几个科技园区和重点中小学。既住宿又办公,也不办任何手续,纯老外的培训班就开张了。 他们印了宣传册,对自己进行包装。分明经验上以教幼儿园为主,到了宣传册里摇身一变: “毕业于美国XX大学,持有教育管理学硕士学位。” “通过X、Y、Z等各种高端语言教育认证。” “K12英语教育资深专家。” 阿烈曾担心中国家长看不懂什么叫“K12”,想换成“幼儿园到高中”。 “绝不要用中国本土化的概念!那样没档次!”阿库嗤之以鼻,执意用上这个表达。 他们丝毫不担心别人质疑其资质。其实也没有权威机构可以核查这些描述的真实性。基本上,大多数中国家长看见这几位“国际友人”的白人面孔,疑虑就已经消了大半。价格又比其他正规机构低了三分之一。虽然采取非常原始的扫街发宣传册方式,好在地段选得好,附近不少码农就图上课地点离家近。因此,他们的销售也进行得不错。开张半个多月,接触了不下三百人,从中招到二十多个学生。这个业绩足够让他们暂时站住脚了。 曾经有个比较懂行的家长为了讲价,故意提出要看他们的教师资格证。百密一疏,他们连假证都没准备。为了稳住家长不到处散播,私底下给了比较大的折扣。其实,有没有TEFL/TESOL资格证根本不是那位家长的核心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uana.com/shael/7762.html
- 上一篇文章: 三只忧伤的老虎有着足足五百页的幽默感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