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前,任宝平老师在朋友圈转发了"世界合唱比赛"平台转载的华南师范大学合唱团"再创历史!他们勇夺五项国际金奖强势刷屏!"的报道,并给予"闪亮的,不断进取的,质感飞跃的合唱团。中国大学生合唱团的骄傲?"的评论时,让我按捺不住激动,提笔记录一下我们这个大学生合唱团这些年的理想与实践。

华南师范大学合唱团的国际合唱交流开始于年,当年"中法文化年"与欧洲之星青年交响乐团合作,在法国Alsase地区举行巡回演出;年在广州参加"星海国际合唱大奖赛";年受国家文化部选送,作为第一支外派中国合唱团赴阿根廷参加第八届圣胡安国际合唱节。这十年的艺术经历,特别是自己在-年公派赴意大利访学一年的思考,开始让我带着合唱团在世界合唱舞台越走越远。

年女声团参加希腊Kalamata首届国际合唱比赛、西班牙Calella第四届国际合唱比赛,年女声团、男声团参加里加世界合唱大奖赛,年女声团、混声团参加哥德堡世界合唱大奖赛,华南师大合唱团通过5年的时间,不断完善现有生源条件,实现了向合唱声部最完整、集体精神力量最饱满的合唱顶级目标——混声合唱形式的突破。

女声团

希腊

男声团

里加

混声团

哥德堡

在中国现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中,越是重点院校,越存在男女生源极不平衡的问题,这对从事合唱教学的老师来说,可以说是最困扰的一件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做一个合唱编制完满的混声团如此渴望的原因。

相比九年义务教育制的中小学合唱教育,大学生合唱教育情况目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合唱团基本包括:有音乐专业生源的合唱团(如音乐院校、高等院校音乐学院等)、有高水平艺术团声乐特长生的合唱团(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以及没有任何音乐专业学生组成的高校合唱团等几种类型。合唱团生源起点不一、合唱音乐相关课程开设情况参差不齐、合唱团缺乏长期发展机制等都给高校合唱团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制约。

对于目前我团这种属于以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为主体的师范院校团队,相对于其他性质的团队,虽在生源的起点上有较大的保障、音乐能力相对较好、合唱教学体系较完整,但相比以声乐特长生为主的团队,哪怕是长期有特长生生源的中学生或青少年宫体系的合唱团,仍存在很多的困难:

1、学生坚持在团周期短。以本科生为例,多则三年,少则一年,能坚持三年的基本是合唱指挥专业的学生,通常此专业学生人数都不会太多。如果一个团的团员留团时间大都只有一年的话,这个团的经典保留曲目将是很难积累和沉淀的,那艺术就一定少了千锤百炼的内省和刻划。

2、学生的歌唱水平受制约。音乐院校的合唱团,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要想留住嗓音条件和个人独唱能力一流的学生是很难的。以我团为例,在音乐教育专业中以声乐专业为主的学生不到1/3,虽然大多数的理论或器乐学生在读谱、音准等方面有优势,但声音音质与极限音区的突破如果没有一定的声乐能力保障就很难达到更高水平的提升。所以在这方面,合唱指挥要努力取得声乐老师的支持,物色有较强声乐能力并能坚持留团排练的团员。

华合混声团:theConversionofSaul

3、作品的用声选择需谨慎。音乐院校的大学生合唱团,训练曲目大多以古典作品为基础,特别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本科期间声乐是两年的必修课,基本是以传统美声为主的教学理念,如果合唱团的训练基础不是以古典作品为主,而是追求更多以真声歌唱为主的作品时,就难免会跟声乐教学的理念起冲突。所以,以我近30年来在高校工作的经验看,合唱指挥与声乐教师之间的理念分歧,根源不在于"合唱用声理念"与"独唱用声理念"之间的冲突。正确的合唱声音的获得跟独唱的训练方法是相通的,甚至是要借鉴好的独唱教学方法的。只是,合唱训练中群感声音的获得是需要大量时间去磨合的,这时候,"合唱团太花时间"通常是声乐生开溜最多的理由。其次,担心自己声音个性在磨合中被磨灭也是另一深层的原因。对于以上以从自己专业发展为由而提出退团的学生,我通常都表示理解并第一时间同意,因为一个人对专业的认知程度是有高低之分的,如果学生能意识到在合唱中锻炼听觉、建立对声音准确判断的自我认知、多声部合作对个人全面能力的提升也许是短时期内独唱所给予不到的,那他(她)一定会珍惜合唱团给予的难以在独唱中体验到的声音感受,这种感受,当进入独唱时是可以得到反哺的。我很幸运,在音乐学院这些年的合唱教学中,得到了声乐老师们绝大的支持。

4、训练时间有限。在高校,靠开设课程给学分只能保障合唱的普及问题,对于有更高目标的合唱团来说,指挥与合唱团的付出与投入是无法在课程体系内完全体现的。面对合唱团训练的困扰,我的最大感受是时间越来越不够用。我团现有的课程排练时间是每周二晚3小时,另在周日晚加排3小时,专场音乐会时再加上周日下午2-3小时,背谱时再增加某个晚上课后2小时。在近两年我团的"心声"中国合唱新作品音乐会中,我粗略做过一个统计,一场音乐会包括返场曲在内20首新作品,从开始学谱到背谱演岀,各首作品排练时数最长6小时,最短4小时不到,这样有限的时间往往到最后就是靠意志在拼,特别是背谱上台,总有一些环节会让你有跨越“车祸现场”的惊心动魄。

在成绩的背后......

一定是看不到的付出和艰辛

5、合唱团不是唯一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心。在音乐教学体系中,学科门类繁多,各学科专业学生各有侧重的中心,合唱学科虽然很综合,但最多也只能以课外的艺术团形式存在,所以学生首先要忙学业。对于我们这样一所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四年修满学分的课程安排在前三年是很满的,课程压力不亚于中学时代;其次是社团活动多,大学时代是追求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青春岁月,大学生的能力印证不是光靠合唱团来实现就可以满足的,所以通常是一人有多团的现象;第三,音乐专业的各类艺术实践很多,集体教学观摩、专业音乐会等等,都让合唱的集体排练时间会受到很多强大理由的缺席冲击。

基于以上陈述的几种代表性原因,我们不难看出,目前高校中专业院校合唱团所面临的困难,正是不少团队难以坚持长期有效排练的缘由。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这些年的尝试是:

1、尽量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来设计项目活动。合唱艺术光练不演是很难得到积极的反馈的,建立成效为本的项目机制,注重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果意识,会较快使学生找到专业的认同感,并体验从中的获益和乐趣,从而真正促进学生自发热爱合唱。

当华合的名字一次次响起......

2、立足团队特色,增加学生竞争力。基于音乐教育专业生源而建的合唱团,我们将之定位于"未来教育者合唱团"。这样的合唱团,我们要允许自己当前的能力可能不是最拔尖的,但通过在合唱团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我们学生的学术视野可以力争站在最前沿、学术思维可以进入高阶层次、行动力可以合乎时代的发展。如果我们这样的思维引导能带领学生正视自己、深入当下并对未来有清晰的认识的话,那合唱团所发挥的教育效用就定能超越合唱艺术本身,为学生将来的事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3、教师是引领者,朋辈是同行者。指挥是合唱团的灵魂,指挥的品格是合唱团品格的最大影响者,指挥的主体意识和思维渗透需在充分尊重团队中的个体来达到。华南师大坚持九年的"校园朋辈合唱教育"模式,通过鼓励合唱团员以一个指挥者、教学者的身份去得到以专业技能服务朋辈、影响朋辈、反哺朋辈的体验,从而实现朋辈同行的目标,从更大的层面上扩大合唱的影响力,吸引更多非专业学生加入合唱的队伍。

在全国高师专业院校的合唱团中,"天空合唱团"、"八秒合唱团"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而更多的综合大学合唱团如"天津大学北洋合唱团"等也在行业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我相信,这些优秀大学生合唱团的成功经验,将在我们推动大学生合唱艺术发展的道路上起关键作用。

(文/苏严惠)

长按识别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uana.com/shael/9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