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环球之征第三集英俄中亚大博弈与l
(阿富汗巴拉克宰王朝旗帜) “大国士兵送葬者”的反英第一仗阿富汗斯坦,“荒凉”和“多山”是到过这里的旅行者无法否认的描述语,绵延的山脉让军事行动变得极其困难,却给了当地人打游击战的极佳场地;荒凉的沙漠同样限制了补给,烈日和风雪无不在考验着对这里人生地不熟的外来士兵。即便如此,还是有许多的大国为了征服阿富汗或建立傀儡统治而进攻这片土地——英国、俄罗斯、美国,他们兴致高昂的来了,却拖着残肢断臂走了。这个居于亚洲十字路的地方,无疑是大国的坟场。(峡谷中的阿富汗士兵)最早因为地理位置而看上阿富汗的大国是19世纪的英帝国,若是能控制阿富汗和波斯,便可以将英国在中东的据点同印度殖民地联系起来,还能够粉碎沙俄进军波斯湾的美梦,从南边封锁俄国。英俄19世纪在中亚的争斗被称为“大博弈”。年,俄国以及同俄国暂时交好的波斯兵合一处共同攻打位于阿富汗埃米尔国西部的赫拉特,印度总督奥克兰伯爵乔治·伊登(GeorgeEden,EarlofAuckland)认为英军不能再等待,必须尽快出击。然而英军并不打算协助阿富汗现任埃米尔多斯特·穆罕默德汗(DostMohammadKhan)——多斯特在年推翻了杜兰尼王朝建立了巴拉克宰王朝(BarakzaiDynasty)——而是想扶持一个更软弱的更依赖英国的普什图统治者,因此,英军此次进军也有发动政变的意思。(乔治·艾登)(多斯特·穆罕默德汗)年12月,一支包括了不少印度人的总计人的部队在约翰·基恩爵士(SirJohnKeane)、威廉·海·麦克诺滕(WilliamHayMacnaghten)的指挥下离开旁遮普,发起了第一次英-阿富汗战争(FirstAnglo-AfghanWar)。次年3月末,英军部队抵达奎达并穿过波伦山口,朝着喀布尔进发。训练有素的英军行经崎岖的山地、穿越沙漠,翻越海拔达米的山口,于年4月25日占领坎大哈。7月22日,英军抵达了喀布尔西南的加兹尼,并对这座城市发动强攻(BattleofGhazni)。(英军主力入侵路线,大头针处为巴米扬) (加兹尼战役) 多斯特并没有邀请英军前来帮助自己对抗俄军,他认为英国的进入也是一种侵略行为。加兹尼城主,多斯特的儿子古拉姆·海德尔汗(GhulamHyderKhan)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加兹尼城城墙高大,外部有护城河保护。通过审问一名被俘的阿富汗民兵,基恩得知城北的一座城门已有破损、防御薄弱,英军遂移动至城北展开突袭。印度人和孟加拉人被当做炮灰抱着火药冒着枪林弹雨冲到城门前,随后炮兵射击火药桶炸开了城门,士兵涌入城内。这次围城中,英军伤亡人,阿军伤亡人、人被俘。海德尔汗未采用焦土战略,英军在加兹尼得到了大量补给,足够继续进军喀布尔。(古拉姆·海德尔汗) 片甲不回,普什图部落战士的凶猛反扑听闻英军突破加兹尼逼近喀布尔,多斯特放弃都城逃往乌兹别克斯坦。8月,英军进入喀布尔并扶持杜兰尼王朝旧主舒亚·沙阿(ShujaShah)为埃米尔,舒亚的统治不得人心,必须要靠英军部队来保住王位。占领喀布尔后,有不少英国官员和将军在喀布尔建设自己的庄园,俨然一副殖民者的模样,引起了普什图人的反感,英国人肆意侮辱普什图妇女也让保守的阿富汗穆斯林无比愤慨。在这样的情况下,舒亚根本无法征召起常备军,留守在喀布尔的英印军队也时常受到暴乱市民和游击队的袭扰。(喀布尔英军撤离阿富汗的计划路线,大头针处为甘达麦)年4月至10月间,不少心怀不满的阿富汗酋长投向了穆罕默德汗的另一个儿子阿克巴尔·汗(AkbarKhan)。北部城市巴米扬成为了游击队的重要据点。年11月,英军高级军官亚历山大·布尔内斯爵士及其副官在喀布尔遇害,凶手是当地暴民,英军却未采取行动,给了游击队信心。同年11月9日,叛军夺取了英军在喀布尔东北新修的防御薄弱并缺乏补给的堡垒。(阿克巴尔汗) (威廉·埃尔芬斯通)接下来的一周里,英国人试图与阿克巴尔·汗协商,奸商一般的麦克诺滕暗地里提议让阿克巴尔当上阿富汗埃米尔,条件是他要允许英军驻军。12月23日,麦克诺滕与阿克巴尔·汗相约在英军一个哨站附近会面,阿克巴尔直接一刀刺死了麦克诺滕,其遗体被扔到了喀布尔的街道上。接替麦克诺滕的喀布尔驻军指挥威廉·埃尔芬斯通(WilliamElphinstone)如今的处境岌岌可危,这座城市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杀死他或他的部下。年1月1日,埃尔芬斯通与阿克巴尔达成了协议,阿军保证英军能安全撤出阿富汗。(遭遇伏击前的埃尔芬斯通的军队)(甘达麦伏击)6日,4名士兵和10名前几年陆续来到阿富汗的平民开始撤离,这一路上大雪纷飞,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阿克巴尔像当时对待麦克诺滕那样违背了自己的诺言,允许游击队自由袭击撤退的英军。10日清晨,游击队在甘达麦山口(Gandamak)伏击了撤退队伍,英军士兵因为手指被冻僵难以开火,只得任人宰割。各个部落的士兵争先恐后的掠夺女人和英军剩下的财物,除了9名军官被囚禁(用来交换战俘)、1名军官逃脱外(威廉·布莱顿),其余英军、印军士兵全部被杀(包括埃尔芬斯通)。这就是留在喀布尔的英国人的悲惨下场。(《大军的残余》,[英]巴特勒爵士夫人伊丽莎白·汤普森画作,图中的人物名叫威廉·布莱顿,是唯一从甘达麦伏击中幸存并逃到巴基斯坦的英国人)干涉阿富汗的失败与波斯沿海侵攻年8月,威廉·诺特(WilliamNott)率军从仍然处于英军控制下的坎大哈出发,沿途抢劫乡村,拆毁堡垒。另一支由乔治·波洛克(GeorgePollock)率领的部队则从白沙瓦穿过开伯尔山口,抵达贾拉拉巴德。英军在贾拉拉巴德对阿富汗军取得了一次决定性的胜利,9月又重夺喀布尔。入城后,英军解救了战俘,但吸取了教训没有留下驻军,英军带着战利品从开伯尔山口撤退,完成了这次报复加营救行动。多斯特·穆罕默德汗在同年重返王位。(古代的喀布尔)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俄国一直向阿富汗稳步推进。年时,沙俄的边界仍在咸海的另一侧,五年后,沙俄已在阿姆河设立哨站。年,沙俄正式吞并塔什干,三年后又吞并了撒马尔罕。至年,俄国基本上完全占据了阿姆河以北的中亚领土。卡在俄国和英国两大势力之间的阿富汗和波斯虽然领土未遭占领,但已经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英军孟买军团炮兵) 在第一次入侵阿富汗的战争里,英属印度遭遇严重打击,却没能实现原本的战略目标——赫拉特还是被波斯占领了,有俄国撑腰的波斯正在中亚和西亚横行霸道地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由于波斯本身疆域辽阔、领土同样荒凉多山,加之担心俄国会直接干涉,英国在年之前从未对波斯正式出过兵,仅仅满足于在波斯湾上压制其海军。为了在第一次入侵战争后赢得巴拉克宰王朝后人们的信任,印度总督与阿富汗埃米尔做出约定,英军承诺帮助阿富汗收复赫拉特,两国在年底同时进攻波斯。(詹姆斯·奥特拉姆) 出于对第一次阿富汗战争全面陆地战悲剧下场的恐惧,英国指挥官们在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从波斯湾进行登陆作战的计划。12月5日,英军先锋人(包括人的孟买军团)在伊朗西南部的港城布什尔(Bushire)附近登陆,对城市的舰炮轰炸持续到了10日,随后这座城市投降。至次年1月,英印援军陆续登陆布什尔,总兵力达到一万多。主帅詹姆斯·奥特拉姆爵士(SirJamesOutram)抵达后整顿部队朝着设拉子开进,那里驻扎着受过欧式训练的波斯常备军。(英国-波斯战争中英军进攻与撤退路线总图,大头针处为穆罕莫拉城) (波斯恺加王朝徽章) 设拉子遇险与两河下游攻略奥特拉姆在2月5日抵达设拉子,惊讶地发现这里城门大开,没有设防,驻扎在这里的部队也不知哪里去了。英军能从城中搜刮到不少粮食,却一口水也找不到。在缺水的情况下,奥特拉姆决不能再冒险深入内陆。他派遣副将亨利·哈夫洛克(HenryHavelock)往山里侦察,哈夫洛克找到了一口水井,却也遇到了埋伏在那里的已经增兵到的波斯军队。(冲锋的波斯骑兵) 哈夫洛克的前锋仓皇后撤,奥特拉姆及时带主力救援,才让哈夫洛克脱离了苦战。意识到波斯人早有准备,奥特拉姆命令士兵放弃设拉子,人不停步、马不停蹄地重返布什尔。出于对被围歼的恐惧,奥特拉姆部冒着大雨一刻不停走了41个小时,很多士兵的靴子被泥泞拽下来,拔不出来只好光着脚继续走。成功撤回布什尔的许多士兵患了急病,但他们应该庆幸自己没有像十几年前从喀布尔撤离的部队那样悉数被弯刀屠戮。(年的布什尔港)3月19日,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亨利·哈夫洛克带领士兵沿着波斯湾海岸前进抵达了美索不达米亚南部。24日,英军攻打位于今日阿巴丹西北的穆罕莫拉城(Mohammerah)。穆罕莫拉城位于两河河口,沼泽遍布,若是英军夏天来攻,还要忍受50度的高温。英国海军给攻城陆军提供了一批木筏,让他们能够把火炮假设在木筏上对城防进行轰击,同时工兵就地取材用棕榈木架设浮桥,两天后英军便攻克城池。(年的设拉子城) 27日,行动迅速的英军北上包围了阿瓦士城(Ahvāz)。阿瓦士虽号称有守军,但多为士气并不高的阿拉伯佣军,且没有火炮。英军仍然使用“印度炸弹客”战术通过印度人布设火药轰开了城门,进入城内。4月1日,阿瓦士投降,三天后,英国同波斯议和的消息传来,两军停止敌对活动。恺加王朝沙阿纳赛尔丁(Naseral-DinShahQajar)做出妥协(因为波斯湾的海上封锁给波斯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同意从赫拉特撤军,还允许英军在布什尔留有小股驻军,但拒绝英军提出的更换宰相的要求,当时的波斯宰相被英国人认为是“对英不友好”的。不久后,为了平息印度大起义,波斯的驻军悉数返回印度,此后英军未再成规模地来到波斯。(纳赛尔丁沙阿)(圣胡安群岛的位置,这里可以说是温哥华和西雅图两大城市出海的必经之地,具有一定的战略价值)PigWar——为一头死猪拔刀相向的盎格鲁人年6月15日,美墨战争开打不久,为了避免北面的英属加拿大以边界争端为由背后捅刀,诺克斯·波尔克政府同英国签署了《俄勒冈条约》来明确边界,化解西北地区的争端。这份条约规定了以北纬49度线作为美加两国西边的边界,且温哥华岛属于加拿大,看似是十分严谨的,但条约中一个未被详细解释的词语却埋下了日后战争的种子。在华盛顿州和温哥华岛之间,也就是今日西雅图西北约km处的地方并不完全是一道宽阔的海峡,在海峡中间有几座面积不小的岛屿,被称作“圣胡安群岛”。当时的条约规定温哥华岛和华盛顿州以“海峡”为界,却没说是群岛东边的海峡,还是群岛西边的海峡。年,找到这一漏洞的野心家重新把这份条约搬上台面,由于用词的模糊,英美都宣称了圣胡安群岛的主权。加拿大哈德孙公司抢先在岛上建设了牧羊场。美国也不甘示弱地在年安排了25人到岛上定居。(圣胡安群岛,大头针处为皮克特修建的堡垒的位置)(蓝色和红色分别为美、英宣称的国境线,绿色为群岛之间的航道)年6月15日,《俄勒冈条约》签订整整13年后,搬到圣胡安岛上居住的美国农民莱曼·卡特拉发现总是有一头黑猪来拱自己的菜、偷吃自己种的薯类,忍无可忍在卡特拉在这一天用猎枪射杀了这头猪。几个小时后,一个叫查尔斯·格里芬的爱尔兰人来到莱曼的院子,声称他损害了哈德孙公司的财产。格里芬要求美元的赔偿(约是年的美元),莱曼认为这十分荒谬,于是格里芬叫来了英国警卫,莱曼则向华盛顿州政府求援,进而引发了被称为“猪战”的英美冲突。(乔治·皮克特督建堡垒)来自俄勒冈的乔治·皮克特(GeorgePickett)上尉奉命带领66名士兵登陆圣胡安岛并阻止英方军警登陆。皮克特在圣胡安岛北边的一处高地上修建了一座要塞,这座要塞的火力能够覆盖圣胡安岛和洛佩斯岛之间的海峡,足以对游弋在该地区的5艘英国舰船构成威胁。年8月10日,名美国援军在西拉斯·凯西(SilasCasey)上校的率领下带着14门火炮登岛,温哥华岛总督詹姆斯·道格拉斯命令英国海军少将罗伯特·贝恩斯(RobertBaynes)率海军陆战队共人登陆圣胡安岛还以颜色。有部下建议贝恩斯利用人数优势迅速击溃美军,贝恩斯说:“两个大国因为一头猪开战是愚蠢的,谁先开第一枪谁就是SillyB”。(圣胡安岛上的美军营地)果然,伦敦和华盛顿那些好面子的政客一听说两国将因为如此滑稽的理由开战便迅速展开了谈判,谈判结果是问题暂时搁置,两国各在圣胡安岛上部署不超过人的驻军,英国人占据岛北,美国人占据岛南,这种情况持续了十余年。年,这一问题被两国共同提交到一个由德皇威廉一世牵头的委员会上进行仲裁。年10月21日,委员会宣布圣胡安群岛主权完全属于美国,两国以群岛西边的海峡为界,如日中天的英国像打发要饭的似的服从了条约并从岛上撤军。(英国人在圣胡安岛上修的牧羊场)(年的温哥华)李霁翔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uana.com/shajd/5259.html
- 上一篇文章: 最后浪一波LA周边一日两三日游线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